跳到主文
部落格全站分類:生活綜合
築夢棉花田 結合觀光 自造綠金概念股2014-02-02 23:00 種棉花讓鄭宗坤學會:作物匍倒沒關係,有蟲反而是好事,他堅持不施農藥、用有機肥,讓人能安心碰觸、觀察這日常貼膚的棉花生態。 投資一定有風險,卻少有人如鄭宗坤,選擇一條最難的路走,金融業出身的他,從國外綠能基金發燒反觀台灣市場,在
投資一定有風險,卻少有人如鄭宗坤,選擇一條最難的路走,金融業出身的他,從國外綠能基金發燒反觀台灣市場,在自家一分地上種起棉花,將時下最夯的綠能概念身體力行。他結合毛巾產業,推廣生態觀光,看的不是利益多寡,而是夢有多大,期望將友善大地、復興地方理念,透過這畝夢田實現。採訪╱郭美懿 攝影╱康仲誠
夢想值多少錢?曾在金融界工作的雲端埒活棉花田農莊老闆鄭宗坤說:「金融投資玩本益比,我是玩本夢比,雖不知道可以做到什麼,但也許它的獲益比想像中多。」出身農家的他,在證券公司擔任資訊工程師多年,看國外炒作綠能基金,認為無毒有機是方向:「我在家鄉有土地,為什麼不自己來?」為提早卡位,4年前毅然離開保險業,轉向農業發展。
最初他和朋友合組產銷班,栽種有機水果玉米,第1期便獲得空前勝利,獲利是傳統種植的3~5倍。沒想到接下來兩期卻被蟲害打敗,「收不到1/10是良品。」加入產銷的農民紛打退堂鼓,他只好另尋出路,思考人稱「毛巾窩」的虎尾,「到底有什麼可以把農業和產業結合?」而做為毛巾原料的棉花,就這麼鑽進腦中。早在70年前,日本南進台灣就把棉花作為推廣作物,全台種植面積最多曾達5千公頃,直到1979年棉麻試驗所裁撤才幾乎絕跡。他面對歷史空窗期,只好到彰化社頭、台南將軍等地做口述歷史,輾轉在台中找到種原。第1批種子發芽率達6成,成為戶外種植的生力軍;可一旦移到溫室,「只長高、不開花」,只能再換品種試種。經反覆實驗,得出現有3~4個品種,而過程每一步都是學習,「台灣農民不接受作物匍倒,我第1年把棉樹扶正,第2年產量銳減,才知扶正會讓內側根系再斷一次,現在就放任它倒。」除種法顛覆傳統,他將棉田設定在生態觀光,而非生產,以「秘境」概念操作,每小時控制50人進入。遊客看到枝上綻放、地面飄落的朵朵棉花,如入雪境般驚奇,目前每月約有600多人次參觀。
他也與周邊毛巾業者合作,串起深度旅行,「希望讓人潮進來,帶動購買。」他說棉花田所在的埒內里,早期是毛巾廠集中地,「以前走在路上,滿街都是織布機的聲音。」但隨產業外移,「毛巾廠的親戚來家裡泡茶的時間變多了,我希望有方法讓織布機的聲音再回來。」何況,只佔全球3%耕地的棉花,卻用到全球25%的農藥,他痛心、更想改變。「希望讓人知道台灣有個傻子在做這件事,讓人知道親膚性這麼高的棉花怎麼來,畢竟食品、用品安全都出現問題時,就是我們的機會。」
年齡:1966年出生(48歲)學歷:崑山工專(現為崑山科大)電子工程科畢業經歷:在金融業工作12年,2010年轉行務農,先後種植水果玉米、棉花收費方式:團體客15~20人╱導覽費1000~1500元(需預約)散客整點導覽╱每人50元(需預約)參觀人數:平均每月逾600人次
有話要說 投稿「即時論壇」
onlineopinions@appledaily.com.tw
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-Text RSS service —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'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's site,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.org/content-only/faq.php#publishers.
創業故事館
shoucha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留言列表